您现在的位置: 四叶参 > 四叶参种植 > 正文 > 正文

人物在哈佛,课上听到外国同学对中国的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8/24 21:31:03

撰文▏王慧

编辑▏肖泊

柳茜是“HiChina国际青年联盟”(以下简称“HiChina”)的创始人。在哈佛读书时,她看到了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偏差,便和同学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国外同学来到中国、认识中国。

和国外学生相比,中国学生对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切在哪里?柳茜开始尝试搭建一个供中国学生去发展中国家感受、学习的平台。在这个平台,学生们甚至真的可以参与国家发展的关键决策。

“也许有人觉得个人离国家发展很远,不是的,只有目标够远,才会更有动力。”柳茜说。

1使命感

在浙大和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分别取得金融学和经济、金融数学的学士学位后,年,柳茜进入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公共政策专业学习。

在哈佛,使命感是比能力更重要的个人素质。

刚上大学时,父母给柳茜提了要求:多与社会接触。抱着去发展中国家看看的想法,大一暑假,柳茜前往印度做志愿者。在印度的所见所闻,使柳茜第一次深切感受到,除了身边的事,世界还很大。

干净的饮用水、一餐饭,在常人看来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在印度,这些可能很难才能达成。一次走在街边,柳茜发现有一群看起来十三四岁的姑娘站在街边。了解之后她才知道,这些女孩来自印度农村,因为不知道在工厂怎么做工,只能在路边等着“客人”买走自己的一晚上。

“1美元,在美国连一杯可乐都买不到,但在印度,却可以买走一个女人的尊严。”巨大的撕裂感直接摆在眼前。那个暑假,柳茜和同行的伙伴一起组织了两期项目,主要是帮当地女性学习如何纺纱、如何操作机器等技能。两期项目结束时,40多位女生从街上走入了工厂做工。

一名大一学生,用一个暑假的时间,改变了40多个人的人生。“那时候我就开始在想,我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是什么,我能为这个世界做什么。”柳茜说。

在哈佛,柳茜发现,这样的使命感,几乎存在于每个哈佛学生身上。

柳茜在哈佛

一位名叫CharlesData的黑人小伙子,每次上课都坐第一排,笔记记得很厚。同学开玩笑,问他是不是要做教授。后来在交谈中才得知,因为来自南苏丹,他一门心思想着把知识带回去构建国家系统。那时,南苏丹刚从战争的废墟中宣告成立,于年7月9日通过独立公投宣告独立。

“在南苏丹我们现在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经济金融的法律,更别提整个经济金融制度。我们现在学的大多都是经典理论,我要把他们记下来,回去建设我自己的国家。这是我作为南苏丹人的使命”。毕业后,Charles放弃了年薪30到50万美元的工作,回到南苏丹,拿着美元每月的工资,着手构建南苏丹经济金融体系。

另一位来自索马里的女性同学Fadumo,虽然已经在英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并且组建了幸福的家庭,依然想回到索马里竞选总统,为同胞的生存和发展权奔走,完成作为索马里人的使命。尽管在索马里,总统候选人被暗杀的几率高达60%。

我能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什么?柳茜问自己。

2带国外学生看看中国

柳茜时常觉得,外国人对中国有某种“偏见”。

中国的高铁建得这么好,为什么说自己是发展中国家,这不是到世界银行骗贷款吗?在一次名为“比较民主学”的课上,讲到了一个中东农村虐待妇女的案例。中途,有同学发言:“顺便说一下,中国就是这样的情况。”那之后的大半节课,同学们都在讨论中国人权的糟糕。即使有中国同学站出来说自己看到的不是这样,指出外国同学的认知偏差,外国同学也会认为是在“护短”。

柳茜并不认为西方个体是出于自身意愿对中国抱有极大恶意。“媒体为了自己的利益,炮制一些看起来很有爆点,容易挑起民族情绪的文章,在西方这种情况同样存在。而这些同学大部分又没有真正来中国看看的机会。”

在哈佛的第二年,柳茜开始组织“哈佛中国行”项目,筛选哈佛同学到中国看一看。在她看来,从类似哈佛这样的顶级名校出身的学生,未来极大概率会成为一个国家或一个行业的领军人物,那时真正影响他们决策的,主要就是对一个国家的印象。如果他们能在青年时期对中国有客观的认识,那么以后他们也许会更积极地推进和中国的合作。

哈佛学生通过“哈佛中国行”来到阿里巴巴

事实上,这样的模式在其他国家已经有尝试。在以色列,有大量基金会支持外国的优秀青年到以色列学习以色列的文化,了解犹太人的历史。这件事已经做了几十年。

参观中国的过程不设立场,而是展示中国的发展逻辑。好的一面与不好的一面,都由哈佛同学来经历与感受,形成自己的判断。十几天的行程中,他们会进入国务院新闻办,与新闻发言人探讨中国媒体与中国政府的关系,也可能进入农村,了解农民的收成,了解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有些同学在回去之后,写了大量的文章,叙说来中国前后的不同看法;有同学选择了到中国工作;也有同学代表自己所在的机构与中国达成了合作。

“我们不是想让他们说中国多么多么好,而是想他们在列合作清单的时候可以想到中国,这是最核心的。”

最初,“哈佛中国行”只是由柳茜和同学在业余时间发起的项目。在看到其带来的观念改变和现实价值后,柳茜决定,将其在中国注册为正式的公益组织“HiChina”。除了增进外国青年对中国的了解,柳茜更希望在海外实践项目中,让青年看到世界的广阔,并由此鼓励他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实现自己之于社会的价值。

柳茜尤其可以感受到中国青年对公共事务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iyecan.com/syszz/49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四叶参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