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四叶参 > 中药四叶参 > 正文 > 正文

担山小满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7/22 10:40:17
我不知道东关长山人是不是特别崇拜力气大的人,春节前我去保驾山村采风,听到过“二太公”的传说,二太公徐应文身高力大、品德高尚,年纪轻轻就直接升仙,被拜作“村神”。而与保驾山村相邻的担山村,也自古流传着一个大力士的神话故事,连村庄的名字也出自这则神话。担山的这个大力士是没有名字的,只知道他姓钱,人们叫他钱大王,家里很穷,靠给别人挑私盐为生。有一日,他挑盐到夏盖山下,放下担子打了个瞌睡,却不料海潮涌来,把满满的一担盐溶了个精光。钱大王将这事怪在潮王身上,气呼呼地跑到长塘去挑了两座山要去镇潮神,半途被化身为老妪的观世音菩萨拦下,钱大王挑来的两座山一落地便生根了,变成担山村里的两座山,一座叫海螺山,另一座叫大旺山。有故事的村庄就是有内涵的村庄,而会讲故事的人也是有内涵的人。80岁的孟茂金老人,世居担山村王家堰。孟叔讲担山往事时总是滔滔不绝,老人身力佳,记性好,修为也是颇深,有这样的老者引路,我的担山小满之行,不但能线路明确、条理清晰,更可内容丰富、层次分明。一向来天马行空走村庄的我,这次为什么要拘泥于“条理”和“内容”之类,这是有特殊原因的。因为担山与很多我写过的冷僻村庄不一样,它是新时代脱颖而出的一颗明星。“浙江省文明村”“绍兴市十佳优美新村”“绍兴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首届上虞最美乡村”“绍兴示范生态农村“,诸如此类的称号太多了。我是怕担山已经拥有的众多光环,影响了我的镜头感。这是其一。第二个原因,抛开荣誉光环这说,担山村还特别大。这个大是指地方大,大担山、小担山、王家堰、里湖斗......担山的村庄片区有好几块,你可别以为这些自然村是在上一轮乡镇村“撤扩并”时合为一体的,还真不是!担山从解放以来就是这等规模的行政村,从来没有分分合合过,人口并不算太多,但地域之广,我看在上虞村庄中找不出类似的几个。村庄应该是一个宁静的地方,就像我看到小满时节开在担山的萱草花,即使艳丽,也是默默的映辉。最本真的东西往往是静默流淌的,那些风云际会、沧海横流的凯歌,有时候真抵不上花草的一颦一笑。那般入画,那般入梦。但是,除了钱大王的那付盐担,担山流淌至今的本真是什么呢?还是孟叔的一句话提醒了我,合天人,养正气,励忠孝,严教育,敦亲睦,和闾昱,这是担山王家堰人的家训,也应当可以视作担山村骨子深刻流传的气息和韵致。孟叔说,如此“三字经”式的家训,换作现在的话讲,就是讲文明,守规矩,遵守孝道,和睦邻里。如果再从这些字面上提升一个高度看,那就是在提倡人们勤劳善良、磊落光明、诚信友善、爱国敬业,这已经和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贴近了。溯源历史长河,担山自古是会稽的属地,解放后担山的行政区名为绍兴县富盛区保山乡担山村,年前后也曾归属东关区新联乡,后来绍兴东关划归上虞县,才有了上虞县长山乡担山村,所以有关村庄和家族的史料也多半记载于绍兴老县志里。孟叔回忆,早辰光的担山人,靠种田、捕鱼、划船、拉纤等艰难维生,有时候还要走到外地去干零活挣点饭米钱。担山人成群结队地去余姚、慈溪帮人家割稻时,当地人叫他们会稽客人。那时候,担山各姓氏人家大多住的是砖木结构的泥地平房,穿的是粗布衣服,外乡人说担山,曾有“破长衫,穷担山”这样的一句顺口溜,这里的长衫,不是说担山人都穿着长大衫过日脚的,而是在调侃长山乡的落后面貌。讲起往事,村民们总是说,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时,担山村在上虞还是默默无闻,闭塞落后,从春忙到小雪,家家户户、男男女女都是在忙着搞饭吃,过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后来随着新支部书记姚宝忠的上任,在村民们的齐心协力下,才创造出了村庄上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大变局。一位在晚香亭边晒油菜籽的老人,可能耳朵有些不灵便了,问他话,回应显得有些迟钝,但老人看到我手中握着相机,就以为我是哪来里的下乡记者,用手指使劲地指向石栏杆之外。栏杆外的这条长塘江,就是流经担山的几条江河之一。担山是一个傍水而生的村庄,几乎家家都是与河为邻,枕水而居。特别是这条最大的长塘江,担山四分之三的人家都栖息在它的两岸,它就像是担山人民的母亲河。但是从前这五条江河,河面垃圾飘浮,河底淤泥深积,河岸丛草杂生,担山村投入巨资整治村内河道,水质才慢慢得到改变。同样的,在村庄路面、公用设施建设和维护等方面的投入也是很巨大。随着环境变好,村民们的环保意识也提升了。我听说,担山村村规民约的第一条就是:保护生态环境。时光它从来不语,却诉说了过去的艰辛岁月,也见证了今朝的美好生活。如果不是我亲眼所见,相信这些文化礼堂、党群中心、游客中心也只是停留在新闻报道的图片和文句中,亲历其中,才使得我若有所思。正因为担山前世具有宁绍平原古老农村的普遍性和典型性,经历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打造后,才体现出了今世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性。“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担山人似乎已经感受到村庄整治带来的种种活力,从而变为一种自动自觉的行为。改善村庄环境,就是在提高村庄的“颜值”,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人居环境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从而有效衔接了乡村振兴战略。曾经的担山人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从前每到夜晚,各家各户的灯光在不知疲倦地坚守着地那一丝丝满足和不争,当走过那个相对闭塞而又贫乏的年代后,他们又开始畅谈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到清风徐来的夜晚,担山村总是会走出家门,漫步在古情漫然的村河边,谈论着时代巨带来的种种红利。与孟叔沿着长塘江漫步时,在村子的北端看到一座三跨石板桥。据孟叔讲,这座万安桥,村里人一般都叫大桥头,它算得上是担山村现存的最老的古迹了。确切的建造年代他也说不上来,大概始建于明朝,在清朝雍正年间得到一次重修,保留原样至今。走上万安桥,孟叔不停地向我比划着当年货船经过桥下时的情形,纤夫们甩纤绳、穿桥洞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在他的儿时记忆中,舟楫往来、挑夫熙攘是水网密集的担山村最常见的一景。民国年间,村民在担山王家堰段的纤道上募资建造大坝桥一座,并修建了担山西边台门至小桥头的一条米长河磡,方便大家出行,也约束了水患。年,担山村民周敖生筹资在万安桥西侧建造了“敖生桥”,像这样修桥铺路和水利建设的公益之举,在担山有着非常久远的传统。孟叔自己也经常在村子里义务铺路修道,他认为,人活世上,若有能力和体力,就应该多做一些积德行善的事情。新世纪后,道路平整、河道疏浚、桥梁建造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通过村集体收入和政府扶持,担山在路桥方面等方面已累计投入多万元,光是翻建和新修的桥梁就达14座之多。走这条承前启后的复兴之路,真可用“昂首阔步”来形容了。从二元化时代走来,向着城乡一体化经济的美好目标迈进,担山人肩负着一顶看似轻松,实则并不轻松的笠帽。我为什么要用笠帽的比喻,那是因为钱大王传说中的“笠帽山”就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它是一座看上去很小的独立山头,却在那个担山神话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可以说,它就是“神话”的重心和转折点。按照孟叔的说法,笠帽山原本是用来平衡钱大王所挑的两座山的重量,相当一个加砝码,哪个山轻了,就加在那个山上面。孟叔说着又指了指河东边的那座海螺山。而我查阅89版《上虞县民间故事卷》,里面讲到钱大王担山镇海的行进路上,遇到观世音菩萨化的老妪,老太太几番劝阻无果,就对钱大王说“你坚决要去,我也不拦你了,请将我这顶笠帽顺道带带到海边”,钱大王觉得自己山都能挑得动,这顶笠帽能有多少份量,一把接过笠帽,背在身上就走了。哪知后来帽子变得越来越大,份量也越来越重,只得歇了下来,立担成山。他那知道,小小笠帽就是菩萨救世治世的法宝。在色彩浓郁的神话里愈行逾远,我一边闻到山的味道,一边又闻到海的气息,担山仿佛是一座在《山海经》里活过的村庄。孟叔带我沿着笠帽山脚的公路向前行走,满世界的苍翠扑面而来,各种各样的景观树栽种在广阔的土地上,就像是走进了郁郁葱葱、生机无限的森林公园。这里的空气也由于树木的密布变得更加湿润,初夏的风穿过树林带来阵阵泥土的芳香,嘈杂而喧嚣的世界被抛开了,心中的烦恼和琐碎也不见了。如此大规模的绿林在担山不止一处,听说是村里前些年通过土地流转,引入专业园林公司建起来的,不管其背后的细节如何,这些林木以后会移向哪里,至少现在,片片绿林带给了我清新宜人的美感。再往西走又见一景,虹桥卧波,湖水荡漾。桥是新桥,湖亦不是湖,只因为快到了“里湖斗”了,我脑子里才突然蹦出这几个词来。里湖斗是担山村最西侧的一个居民片区,这里已经跟越城区交界了。“担山”二字竖立在村庄最外侧的公路边上,它就像是边境上立的界碑,只是与国门界碑不同,这里的内容更加丰富、信息量更大,不但有醒目的大字,充满动感的装饰铁艺线,而且还有一些古老的旧家器摆件,一扇木门、一副洗脸架子、一口绍式菜碗柜,生拉硬扯地将我们带入了那个再也回不去的江南水乡岁月里。担山,这座拥有多亩水域的村庄,以前它只作为山阴故水道边上的一块璞玉,默默浸润在东汉至六朝,唐宋至明清那一段段古文明赋予宁绍水乡的灵气里。如今的担山,崭露头角,高光四溢,经过各层面的打造,它已经具有一定的浙东新农村典型性,正朝着水乡田园、休闲旅游综合体的新目标努力迈进。初夏时分我站在这里,竟能闻到荷塘里荷花传来的芳香,看到三三两两的游客兴高采烈地用相机摄取花容花色的情景,我耳朵似乎也听到了阵阵青蛙的叫声,和着那岸边柳枝上传出的悠长蝉鸣,一下子将担山的盛夏时光拉开了。这就是你们想要的美好担山吧?亭前立定,抬头惊见“德水”二字。德水,最早见于《史记.秦始皇本记》,“方今水德之始......更河名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这里的德水指的是黄河。周朝以火为德,秦始皇传承发扬,以水为德,不惜将万古黄河移名为“德水”。秦皇不曾想到?老子就早说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如此一语。五条江河与己为伴,这是担山的命中之幸。世世代代的担山人靠水吃饭、靠水灌溉,靠水航运,若将这几条水系比作担山的生生血脉,毫不夸张。如今人们对水的珍惜和爱护理所应当,但若将水德上升为人德,那也只能是秦皇汉武这样的千古雄才可以想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也是《道德经》里的话,意思是说有道行的人会先给自己选择好的居住环境,他们心怀博大、深藏不露,他们与人为善,乐善好施,他们言行一致,做事有条不紊,并总是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抓住有利时机把事情做得最好。由此我想到一个人,他就是担山村的老支书姚宝忠,他家就住在担山村里湖斗。年秋天的时候,姚宝忠当选“浙江好人”,而我父亲入选“上虞最美人物”,那天晚上,他们先后登上上虞城北小剧场那个华光四射的颁奖台。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姚宝忠,朴素的穿着,憨厚的外貌,说着一口绍兴方言,颁奖词中说姚宝忠“舍小家,为大家”,是新农村建设的表率,百姓公认的道德楷模。在没来担山之前,我也仅当新闻宣传的一种常态化说辞。新闻报道里说,最初时姚宝忠是建筑石矿的负责人,为了村级经济的发展,毅然放弃发财致富的矿山,把它交给集体,后出谋划策将矿山进行公开拍卖,所得收入万元作为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来源。自那以后,姚书记带领全村干群通过自筹和部门扶持等多种形式,筹集几千万元的建设资金,巩固和加强村级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道路硬化、河道净化、路边亮化、遍植绿化、村庄美化。而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姚宝忠还不忘加强担山村文化建设,村里的各项文体设施齐全,群众文娱活动十分丰富。新闻报道所列举的种种事迹,无不体现着一个基层党支部书记的雄心胆略和奉献精神。今日来到担山,听说这位从年起就担任村支部书记的老姚,已经在去年退了下来。虽则如此,但写担山,姚宝忠肯定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我路过里湖斗的一幢普普通通的民宅时,晒蚕豆的邻居告诉我这里就是老书记的家,我一时还有些惊讶。时间是最考验人的,功过是非后人评,25个春秋过去了,担山一直在稳步朝前,而老姚曾经的壮怀激烈俨然已化作了我眼前的那缕风清云淡。行走在担山,总有一种时光交错的感觉,而这种复杂的思绪都来自于那些层层叠叠的村庄记忆。姚宝忠书记率领全村人创业致富是近二十年的事,而除此之外,还有几个远远近近的历史点在挑动我求证的渴望。先说近的吧,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有几名担山人为了开拓生计,到上海七浦路摊地摊,专卖一些袜子、帽子之类的服饰小商品,后来亲带亲、邻带邻,七浦路上摆摊做生意的担山人越来越多,3年上海市政府批准设立七浦路小商品大楼,后来又演变为引领都市时尚的服装批发市场,该批发市场也被许多人称作上海“担山村”。这个故事应该是真实的,它将担山与现代大都市的一个脉梢搭上了界。再说一个很远的,远到吴越春秋。如果不是我亲身走近担山村南边的这座银山,我都无法相信越国文明史也曾在写过浓墨重彩的一笔。银山古称锡山,是担山境内面积最大的一座山,蕴藏各种含有金属成分的矿石,它与周边的炼塘、称山等古地名一起,共同构起过越国的工矿和冶炼中心。史料记载,越王勾践曾在此设立工官,主导冶炼业,采锡山之铅,通过山阴故水道支流“炭渎”水运至炼塘、称山等地进行冶炼铸剑,蓄兵备械,以图北上伐吴。可以这么说,春秋时期的锡山(今称银山),在越国崛起中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为我做向导的孟叔也给出了证言,年轻时他曾当过生产队长,有一回正和社员在田里干活,突然爆出银山上发现宝贝的消息,大家跑去一看,原来是几件锈蚀斑斑的青铜古兵器。孟叔极认真地说:“银山上还有4个越王采矿留下的大洞呢!”我很想去找找矿洞,惟怕老人受累,觉得还是丢下好奇心,让这些悬念依旧流淌在扑朔迷离的历史长河里好了。和孟叔在担山村逆时针方向边走边看边拍有一个多小时,才绕回最初我们二人最初会面的法治公园,担山实在不小,就连这个法治公园,上虞城区里都没有这等规模的专题公园。这里标识符号醒目,休闲设施多样,打造者将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与公园景观巧妙结合在一起,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把法治思想、法治观念寓意于山石、草木、亭台之中,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大家知法、用法、守法,可谓用心良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才一年,这里已经竖立起古代竹简样式的民法典宣传墙。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我在走访的过程中得知担山是省级民主法治村,但愿这类大兴土木式的法治公园建设不仅仅是干部工作考核的一个样式,更应该作为普法教育的有效手段,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一方面特别要加强基层建设,另一方面要让法律更贴近民生,让法律服务在祖宗留下的土地上触手可及,我想这才是目的和初心吧!离开法治公园,又绕过“铁肩担山”雕塑,向北望去,又见一片屋舍稠密、庄稼茁壮的景象,那里就是孟叔居住的王家堰。从整个房屋新旧程度和道路设施状况来看,王家堰是整个担山村中相对“平庸”的一个区域。但从内心上讲,王家堰是我最想走访的地方,因为我有一个“山阴故水道”情结,而王家堰正是浙东古运河畔的那一个千年守望者。王家堰以孟姓人家为主,属于绍兴孟氏独树系,与宋哲宗的皇后孟太后有着血脉渊源,实为孟太后内侄孟忠厚的后裔,南宋绍兴年间,这一路孟姓人马跟随小康王赵构南渡至江南,散居于诸暨、越城、上虞等地。担山王家堰的孟氏系绍兴东湖东面的独树村孟氏的分支,又称绍兴南孟,这一点有《王家堰孟氏家谱》记载为凭。孟家人的祖辈选择了萧曹运河陶堰泾口到东关五里牌中间的五江口落脚生息,这里是萧曹运河较为宽阔的一个水域,也是浙东古运河进经上虞的第一站。“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古人总是希望择水而居,正像前面我写到“德水”那样,水在人心中有一种高境界的品性,它智者般的灵动性,它泽被万物的无私性,让人们总是对水满怀亲近而又崇敬的特殊情感。孟氏先祖择善水而居,正好表达了这样的一种人生态度。水能载舟,变能覆舟。在历史上,与水为邻的担山也常遭受水患之害。早年间每到汛期,担山的大小江河河水暴涨,数股黄色的浊流汇成急流冲向五江口,有时候还会淹没田地,毁坏房舍,严重影响民生。流经王家堰的直龙江就是一个例子,长山人民数百年来一直在想方设法地治理它。孟叔在讲到集体化生产年代的治江治河故事时,向我提到了两个人,当年长山乡领导金百尧和夏永来,他们发动群众,苦干一冬,将河道砌直、挖深、拓宽,终于彻底解决了天旱断流、天雨泛滥的水利问题。孟叔满怀感恩地说着旧事,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心里一直惦念着那两位老干部。治水积德,以德服民,这样的惦念,是让我动容的。再说到村庄的传统意味,王家堰也是整个担山最有所遗留的地方,虽然时光变迁,许多旧时的影子已经看不到了,但早先形成的格局和遗迹,王家堰还是多多少少存留了一点。比如说如今我们还能看出王家堰几个溇底(也叫溇顶)的模样。溇是绍兴水乡很独特的地貌之一,先民们会选择一些断头河流的兜底安家,这就是天然的"溇",有的是为了船只不被风浪吹走和滾走,索性把河道的狭窄处垒土填埋,从而形成人工溇。王家堰人筑溇时用的石料很讲究,埠头也经过精心的设计。溇底平日里总会停满大大小小的乌蓬船和农船,这里也是村民们朝夕相处的地方,洗衣洗菜、谈天说地,十分闹猛。王家堰姓孟的多,但从整个担山村村看,姓氏复杂多样,又因各姓分散居住,就形成了各自的庵庙祠堂,最大的是周家祠堂。各姓宗祠大都在破“四旧”和文革时遭到破坏和改造,而担山的老庙据说也曾有六座,比如里湖斗的土地庙、岳帝庙,王家堰的包公庙、玉皇大帝殿等,都是担山人祈求安康、弘扬德行的场所。孟叔带我来到担山土地庙,老庙始建的年份也不可查了,只知在清代重修过,庙内塑有土地、张顺、关帝等菩萨,庙前还有一块咸丰三年立的禁碑,落款处标明为“四社公具”。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后发展为一种区域的名称,接近如今“村庄”的概念,我猜想担山土地庙上的四社应该就包含着南北王家堰、大小担山等附近几个自然村落。土地庙后即是宽广的水面,从担山流来的河水与萧绍运河形成交汇的大泊,联想到绍兴的社戏了,社戏更是绍兴的一种独特的乡土文化现象,社戏原先也大都是在土地庙演,因为绍兴水多船多,所以社戏也往往成为土地庙周围的“水上演艺”。鲁迅先生的《社戏》,满篇尽是奇文瑰句,“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这画面简直美呆!也许那样的夜晚,担山土地庙前也演社戏,四邻八社的人都摇着船来看戏了,有炼塘人、称山人、五里牌人、彭家堰人、泾口人.......说到泾口人,我就一定要再写一笔泾口大桥。越城区的泾口与担山村王家堰紧挨着,只隔了百十橹水路,泾口大桥是萧曹运河存世数量极少的古桥之一,始建于清乾隆前,宣统三年重修,由三孔马蹄型拱桥与三孔石梁桥组成,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绍兴是桥乡,古桥并不缺少,但泾口大桥除了它是运河拱桥的独特性外,更令人称奇的看点,我认为有两处,一是桥护栏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另一个是桥上精雕的12只石狮子,每只都形态各不相同,这与北京卢沟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孟叔站在泾口大桥上长喟然长叹:“我们担山孟氏世世辈辈生活在这山青水秀之地,萧曹运河这一段也为我孟姓所属,历史上我们和陶堰争来夺去,官司不休,就是为了这块宝贵的水域。”我顺着孟叔手指的方向望去,白露茫茫,青波渺渺,仿佛往日恩怨还浮沉在水的那方!“傲慢的陶堰人把自己比作石牌坊,笑话我们是蜘蛛,意思是说蜘蛛永远都拉不动牌坊......”孟叔正向我讲着朝事呢,一个泾口老汉走了过来,见着老孟,似乎有些面熟陌生,两人说笑几句又分开了。但是,关于“牌坊和蜘蛛”的故事,孟叔就再也不提了。这个时候,我和孟叔就像泾口大桥上的这尊石狮子,张着嘴,却不知道还要说什么。小满天的风,从千年运河上习习吹来,突然想起了顾城的《门前》——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走到这里才发现,担山是上虞的一扇门。

《24节气24村庄》第二轮

1、岑仓小寒

2、新宅大寒

3、象田立春

4、旭峰雨水

5、谷岭惊蛰

6、胡村春分

7、皂湖清明

8、任叶谷雨

9、贾塔立夏

1

行走,用图文记录岁月思考,用情怀守望文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iyecan.com/zysys/80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四叶参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