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建索马里的日子
口述:朱纪明整理:赵旭风
口述人简介:朱纪明,男,汉族,年出生于河北晋州市,年毕业于新疆八一农学院农机专业(新疆农业大学);年分配至农四师五零农场(六十六团),任农场技术员;年5月-年9月由兵团外事办委派赴非洲索马里援建,援外农机专家。年回国后,先后担任六十六团副团长和兵团西部毛纺厂工会主席职务,年光荣退休。
年5月2日晚10时,由我带队赴索马里的援外人员一行14人乘坐波音由北京出发,经乌鲁木齐、巴基斯坦卡拉奇加油,飞行15小时到达埃塞俄比亚首都斯亚贝巴。第二天游览了斯亚贝巴城市市容,观赏了塞拉西一世赠给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使用的非洲大厦。
第三天我们又乘意大利飞机前往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游览了首都市容,参观中国驻索马里大使馆和中国援建的体育馆、医院。最后到印度洋洗澡,让我们新疆工作的“旱鸭子”开了眼界。
第四天乘机去索马里最南端基斯马尤下机,专程骑车经赤道,一脚踏进南半球,一脚踏在北半球,最终到达援外目的地费诺力农场居住下来。给我们居住的是一栋砖房,由原苏联援建索马里时建造的。苏联援建专家都是带家属的,而我们都是男单干户,这让索马里老百姓很难理解,也敬佩我们抛家舍业的援建精神,因为索马里法律允许男人一夫多妻制,可以找4个老婆。
索马里紧靠印度洋,一年四季气候炎热,四季没有太多差别,全年平均气温28度,旱涝分明,旱季滴水不下,地上的草和庄稼都被旱死,而雨季又是天天下雨,因此没有水利设施的地方只能靠雨季种庄稼。我们援外分三部分,农业种植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负责,水利由广东负责,房屋建设由广西负责。
原来苏联在这里种棉花、油菜和花生,生产品收购回苏联。而我们根据这里的气候特点,和靠近河流的地理位置,大力开荒造田,种植水稻,而且我们将收获的农产品交给当地政府。我负责农机配件钢材供应,援建物资基本上都是从国内出口过去,或者是原苏联留下的少部分的零配件。由于索马里气候炎热,当地人只在上午干活,下午休息,特别是当地信教群众在朝拜期间不上班,为了不影响援建进度,我们援建人员从来不休息,我把库房这些珍贵的物资整齐的摆放在焊制的货架上,节约物资,提高工作效率。
援建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技术留在当地,对当地拖拉机手和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更是非常艰难,索马里过去是意大利的殖民地,这里的人们使用意大利语较多,加之缺少汉语和索马里语的翻译,我们无法直接和当地人较精确的交流,所以我们的专家就将汉语翻译成英语,再翻译成意大利语,培训工作很艰难。还有就是当地只有一条河,灌溉条件差,必须抽水浇地,所有人员都起早贪黑的干,无怨无悔,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援建人员远离祖国,因为水土不服,经常会生病,记得一次,我发烧到41度,因为当地的医疗条件有限,我只有利用姜汤捂被子发汗来抵御疾病。和我住在一个宿舍的援建组的副组长吴佳和,因为积劳成疾得上了心脏病。当时通讯极为落后,没有电话,农场一个月才能来一次邮递员,因此一个月只能写一次信,很长时间才能寄到祖国,寄给亲人。当时我的妻子一个人带两个小孩子,自己还要上班,而我却远在非洲无法为她分忧,每次想到这些,都觉得非常亏欠他们。虽然如此,我们援建人员都没拉下任何工作,当年我们水稻的亩产量就达到了公斤。为当地政府交上来一份满意的答卷。
年春节,中国大使馆官员和我们援建人员一起过春节,聚餐后,在颁奖仪式中我才知道自己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由中国大使馆经参处给我颁发了奖状和进口的收音机,这让我信心百倍,喜出望外。
援建期间,我们毫不保留,专家们和当地人员打成一片,当地官员和群众多次邀请我们到他们家去做客,我们都严格遵守援外纪律,没有一次麻烦当地官员和群众,为援建人员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年8月我结束了援建索马里工作回到北京,援外时间2年3个月零6天,离开时,与当地群众和官员难分难舍,好多人留下了眼泪,这段日子也成了我最美好的一段记忆。
编者按:“铸剑为犁,屯垦戍边,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老军垦们已渐渐老去,他们的丰功伟绩不会因为岁月的变迁而泯灭,向前辈致敬!
记录人简介;赵旭风,新疆、兵团作家协会会员,心理健康辅导员,教师,作品散见于《绿洲》《绿风》《散文诗》《散文诗世界》《科技日报》《新疆日报》《兵团日报》《伊犁河》等报刊杂志。
本期编辑:王林
总务:吕自辉主编:王林
编辑:赵旭风夏莉娜王彦
《脊梁文学》平台征稿要求:
1、文学作品、文体不限、原创、网络首发。旗帜鲜明,弘扬正能量。
2、投稿作者简历和作者近照(也可按作者意愿)。
3、散文每篇字以内,诗歌3—5首,小说1万字以内(长篇连载例外)。
4、请按照投稿邮箱或编辑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iyecan.com/sysgx/4719.html